一本雜志的十年守望
十年,于時間的長河,是120次朔望更替、3600多個日出日落;十年,于一本月刊雜志,是120個精心策劃的主題、1200多萬字篇幅的文圖集合。
回眸這十年,稅收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令人難忘的記憶和瞬間?又有哪些讓人為之感動的稅人和稅事?翻開《中國稅務》雜志,答案都在其中。
“封面”里的民生關照
將2013年至2022年出版的《中國稅務》一字排開,2021年第10期的封面是很容易被“一眼選中”的那一個:畫面中一位手持相機的姑娘正在專注地拍照,身后的紅墻上倒映著銀杏的斑駁樹影,柔和溫馨的色調配上“民生背后的稅收力量”的主題,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每每端詳這張封面,總禁不住聯想到十年前《中國稅務》的另一期封面。那是2013年,圍繞“民生視角下的財稅改革”這一主題,《中國稅務》組織“特別策劃”,就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財稅體制改革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其時的背景正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不久,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向全國人民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睂W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習近平總書記描述的美好生活事事關乎民生福祉,件件關乎百姓權益。
千金一諾,十載恒心。從“民生視角下的財稅改革”到“民生背后的稅收力量”,從財稅體制的頂層設計到財稅的陽光正在更多更好地惠及每個人,兩本雜志跨越近十年,見證了美好生活從“向往”一點點變為現實,折射出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從理念到實踐、從藍圖到現實的民生情懷。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保障民生、服務民生、發展民生成為貫穿稅收這十年改革發展的主線,也成為《中國稅務》宣傳報道的重點。
這十年,《中國稅務》圍繞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微企業、服務“六穩”“六!、助力復工復產等,推出“稅收政策再發力 就業創業天地寬”等多個主題策劃。從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云集的創客空間到“象牙塔”里走出的創業夢想,從新冠肺炎疫情后復工復產的“煙火氣”到福利企業員工的不懈追求與自強不息,我們看到,稅務部門通過完善稅收政策體系,輔之以優流程簡資料、打通辦稅“最后一公里”等服務舉措,在擴大就業再就業方面精準發力、持續加力,全面助燃“人間煙火氣”,傾情護航就業創業夢。
這十年,《中國稅務》圍繞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等綠色發展理念,推出了“綠色稅收守護美麗中國”等一系列主題策劃。從三晉大地的“綠色蝶變”到新能源發展背后的稅收密碼,從清費立稅、從價計征資源稅的全面推開到以環境保護稅開征為契機推動財稅體制綠色化改革,我們看到,稅務部門通過激勵與限制“雙向用力”,逐步構建起的資源稅、環境保護稅、企業所得稅等“多稅共治”的綠色稅收體系,成為守衛藍天碧水凈土的重要力量。
這十年,《中國稅務》圍繞便民辦稅、智慧稅務、稅收營商環境,推出“春風里的故事”等多個主題策劃。從“便民辦稅春風行動”連續9年推便民之舉、施利民之策、辦惠民之事,到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從為小微企業添柴加薪的“銀稅互動”“春雨潤苗”,到“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最多跑一次”的便民舉措,我們看到,稅務部門年年深化、步步推進,以一系列實打實、硬碰硬的服務舉措,持續為納稅人繳費人減負擔、降成本、優環境、添活力,樹立起一個個“稅收為民”的亮麗品牌。
……
粗略統計,《中國稅務》過去十年間,封面主題內容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共有27個,在現已出刊的117期(截至2022年9期)雜志中,占比23%。這些民生主題的背后,既是稅務部門直面民生所盼、回應民生所需的主動作為,更是厚植人民情懷、更好服務廣大納稅人繳費人的民本思想在稅務系統的具體體現。
“減稅”里的職責使命
除了民生,減稅降費是《中國稅務》又一個高頻詞匯并且貫穿稅收這十年的發展歷程。
早在2012年,以營改增在上海試點為發端,我國稅費改革就進入了減降通道。記得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本刊記者曾就營改增試點的成效采訪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并撰寫《韓正對本刊記者談營改增》一文。這篇文章透露,營改增試點僅僅一年,“上海區域內的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因‘營改增’減稅就達166億元,若加上產業鏈跨省市的增值稅延伸抵扣因素,減稅規模超過270億元”。
正是基于在短時間內取得的顯著成效,營改增試點范圍從地區到行業逐步擴圍,直至全面推開,營業稅這一曾經的地方第一大稅種由此結束了自己60多年的使命,退出歷史舞臺。這是過去十年稅收領域的一件大事。對于這一重大稅制變革,《中國稅務》不惜筆墨、全程跟蹤,對改革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步驟都進行了全面詳實的報道。特別是在2016年5月1日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時,《中國稅務》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全國十多個省市,深入一線,走訪百余名納稅人,記錄了決戰營改增沖刺階段各級稅務機關全力以赴、日夜奮戰的難忘場景,見證了無數稅務人以百倍的決心和努力堅決打贏全面推開營改增戰役的一幕又一幕……
營改增只是一個開始。過去十年,我國減稅降費規模力度持續加大,其中從2019年開始,每年都保持萬億元級別的減免規模。今年,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國家更是推出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既有減稅降費又有退稅緩稅,既有普遍適用的減免政策又有針對困難行業的幫扶措施,規模性、組合性、連續性、精準性兼具。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合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3萬億元,以“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助力企業爬坡過坎。
這十年,退稅減稅降費是黨中央、國務院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之舉。圍繞退稅減稅降費主題,《中國稅務》做策劃、開專欄、辦征文,從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到增值稅并檔降率,從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成功落地,到針對小微企業、制造業、科技創新、抗疫防疫等精準政策支持……大力宣傳解讀接連出臺的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全面多維地呈現退稅減稅降費為千千萬萬納稅人減輕負擔的成效,為增添創新創業的底氣和信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期刊”里的稅務擔當
這十年,不止在減稅降費的戰場,在更大廣度、更深層次、更多領域,稅務系統胸懷“國之大者”,更加有為、更有擔當。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7次會議,審議通過《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推進的是國稅地稅“合作”。自1994年建立的國稅地稅機構分設的征管體制在運行了20多年后,又一次走到了“合作”的路口。隨著“合作”的深入推進,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實施的是國稅地稅“合并”。2018年7月,全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分步合并和掛牌工作全部完成,并行24年的“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國稅地稅機構“合并”。對于這次稅收領域既有重要現實意義又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改革,《中國稅務》重磅推出兩期?,全方位、多角度記錄了國稅地稅機構分設24年后從合作走向合并的歷史進程。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稅收征管迎來第三次變革,即“合成”。這一次,《中國稅務》在一年間,圍繞稅收征管主題進行了兩期“特別策劃”。
文字是歷史最好的講述者。從國稅地稅機構“合作”“合并”到“合成”,稅收征管體制十年間完成了三次跨越式變革,《中國稅務》從?、專欄到文圖,大篇幅持續深入的報道將黨的十八大以來稅務系統更加有力有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程濃縮成記憶的永恒。
此外,這十年,《中國稅務》聚焦金稅三期、發票改革、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稅收重大改革事項進行報道,我們看到,在應對各類改革的攻堅戰、持久戰、突發事件中,稅務機關作為政治機關的屬性日益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稅務領域一輪又一輪改革破浪前行,稅務系統堅持以黨的建設為統領,切實扛牢壓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從落實減稅降費到服務高質量發展,從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到抗疫情防汛情,持續凝聚起推動新時代稅收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全系統5萬多個基層黨組織、50多萬名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讓黨的光輝旗幟始終在稅收改革發展最前沿和第一線高高飄揚。
這十年,《中國稅務》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超級工程、脫貧攻堅等稅收服務國家戰略主題進行報道,我們看到,在胸懷“國之大者”、服務“國之大者”、保障“國之大者”中,稅務機關主動融入黨和國家發展事業,在助力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向更高水平邁進中,在參與全球稅收治理的國際舞臺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出征中,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希望田野上……處處留下稅務鐵軍堅守初心、奮力拼搏、盡顯擔當的堅實足跡。
“融合”中的守正創新
稅收改革發展的華章,離不開稅務人開拓進取的身影,也需要稅收宣傳人為之歌與詠、為之鼓與呼。
2013年4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參加了第23個全國稅收宣傳月暨北京12366呼叫中心全國業務開通儀式,他指出:“稅收宣傳和納稅服務貫穿于稅收工作的全過程,與各項業務工作緊密相連!
回首十年稅收宣傳工作,稅收宣傳結合稅收中心工作越來越緊密,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宣傳陣地越來越堅實,管理措施越來越有力。作為國家稅務總局機關刊、稅收宣傳的主渠道主陣地,《中國稅務》參與其中,相伴而行。
堅守初心,上下聯通促發展。隨著社會公眾法治意識、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稅收的關注度日益高漲,加強稅收宣傳愈顯迫切和重要!吨袊悇铡妨⒆愣愂,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刊”原則,秉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稅收、助力發展”的辦刊宗旨,充分發揮稅收宣傳的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文化支撐作用,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稅務故事。
這十年,《中國稅務》主動謀劃、積極作為,聚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及稅收中心工作,組織“建黨百年”“稅收征管改革”“退稅減稅降費”“深化‘放管服’改革”等?瘜n}報道,大力推動稅制改革,積極凝聚社會共識;圍繞社會關注的稅收熱點,主動發聲,回應社會關切,加強政策指導,引導輿論方向;以飽滿的理想熱情“走轉改”,多次派出記者,“蹲點”稅務機關,走訪納稅人繳費人,認真傾聽來自基層一線的聲音……通過大力宣傳黨的政策主張,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精神風貌,充分發揮稅收宣傳“上連天線、下接地氣”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深化稅收改革、高質量推進稅收現代化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融合創新,宣傳形式更多元。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稅收宣傳的形式和手段越來越豐富。與時俱進、因時適變,《中國稅務》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創新稅收宣傳方式,拓展稅收宣傳陣地,打造稅收宣傳品牌,不斷增強稅收宣傳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這十年,《中國稅務》與中國稅務雜志社旗下的網站、影視、微信融合發展,打造“刊、影、音”全方位傳播的數字融媒體可視可聽刊物。圍繞稅收重大主題開展聯合采訪,做到期刊有文圖、網絡有影像;借助中國稅務雜志社自主開發的“稅刊閱讀”系統,實現紙質期刊的數字化集成,通過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終端呈現,方便讀者閱讀和資料查詢……通過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不斷創新,推動稅收宣傳中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提高稅收宣傳1+1>2的合力,讓稅收宣傳春風化雨、潤物生長。
這十年,《中國稅務》以記錄歷史、展望未來為己任,扛牢“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職責,為新時代稅收宣傳事業發展添磚加瓦;這十年,《中國稅務》根植偉大時代的沃土,見證稅收事業闊步前行、撐起一片綠草芳菲、結出碩果累累……
十年,不只是一本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