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北方各地,祖輩相傳,婦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樹不知其始祖者。這首民謠描述了數百年前北方地區那幅宏大的遷民圖,也飽含了遍布各地的遷民后人對祖先、故土錐心刻骨的思念之情。時至今日,洪洞遷民后裔已遍及全國,有的遠走海外,而大槐樹也就譽延神州大地。
初蒙世事,就從大人閑談之中,得知村上人大多是從山西大槐樹一帶遷民至中原。從此大槐樹在我心中就埋下了神秘的種子。待長大了就更想到大槐樹底下看一看,而且這種心情揮之不去,愈久愈濃。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蛟S飲水思源,追念先賢,人皆一理,老少貧富,概莫能外。
我們那個村,乃河南鞏義白沙村。明朝初年由山西長子縣遷民而來,先溫縣暫居,后過黃河落戶鞏義白沙。先祖崔門四弟兄,依照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分別得名思仁、思義、思禮、思智。長兄秉承傳統留下守祖廟,其他三人分別遷往河北懷來、河南鞏義及臨汝。從此,兄弟四人,執手相望,依依惜別,天各一方,再無相見……
元末明初,社會動蕩,農民戰爭此起彼伏。后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逃漠北,長達十多年的戰亂,才算平定。除兵亂之外,黃淮多次決口。水、旱、蝗、疫時有發生,百姓非亡即逃。中原地區已到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后來,“燕王掃北”,叔侄攻伐,歷時四年,其情更烈。當時山西地處偏僻,遠離戰亂,風調雨順,人煙稠密,晉南尤其如此。明太祖定鼎之初,即下詔遷民。晉南洪洞周圍地區首當其沖。據記載,遷民由官府從各縣集中大槐樹下,發給川資憑證,然后遣散他鄉。骨肉離別,錐心刻骨。有些家人將鍋鑼等物分為幾份,兄弟數人各持一片。以盼來年子孫后人相見,執此為證。許多村莊由此得名,鞏義即有南羅、北羅之謂。京郊亦有長子營、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洲營等地,表明村里居民當年是從趙城、洪洞等縣遷來。遷民范圍極廣,燕、趙、冀、魯、豫、蘇、甘、陜等地,隨處可見。
大槐樹遷民還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影響深遠。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后,為防止逃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后用一根長繩連接起來,押解上路。人們珠淚汪汪,依依惜別,大人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就是咱的老家,這就是咱的故鄉!敝两襁w民后裔不論家居何方何地,都云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著,后來就成了習慣。等到遷至新地,遷民們大多習慣背著手走路,其后人也沿襲了這種習慣。冬日走進北方農村,你會看到不少這樣的老農,他們或許就是大槐樹遷民的后人。
押解過程中,長途跋涉,路上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贝螖刀嗔,這種請示也趨于簡單化,只要說聲:“ 老爺,解手!本兔靼资切”愕囊馑。此后,習以為常,“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明初的遷民使大槐樹聞名遐邇,清末的戰亂更使大槐樹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洪洞、趙城乃相鄰二縣。太原辛亥革命時,趙城人張煌率隊殺死山西巡撫陸鐘琦。不久,袁世凱派新巡撫張錫鑾率三鎮兵盧永祥進攻山西革命軍。盧軍順古道南下,進軍平陽,所到之處肆意掠搶,尤以趙城最為嚴重。趙城名士張瑞璣憤而上書袁世凱及新巡撫,歷數盧軍殘暴:“無論貧富貴賤,一律被搶,不余一家,不遺一物,冰雹猛雨,無此遍及!笔潞,張瑞璣鑄盧永祥鐵像于南門外,懷抱銀錠,背鑄“盧賊永祥”幾字,人見而唾之,以表憤恨之情。盧率軍進入洪洞,仍有“半天不點名”之令,暗示仍可搶掠。然而,軍中士卒到了大槐樹下,一改往日驕橫,下馬羅拜,畢恭畢敬,不忍離去。原來軍中士卒來自趙冀魯豫等省,多為遷民后人。進入洪洞,官軍相互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毕茸嫔⒅毓Ь椽q恐不及,豈敢搶掠、造次,并將從別處搶來的錢物供施于大槐樹下,洪洞免此浩劫。人們沾了大槐樹的光,托了移民祖先之福,共認大槐樹有“御災捍患”之功。1914年修建牌坊時,鐫刻了“蔭庇群生”四個大字,以表人們敬慕之情。
明朝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近五十年時間里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之多。如今移民后人已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大槐樹也成了尋根問祖的圣地。水流千里終有源,樹高百丈總有根。
前年途經臨汾,當地朋友講洪洞距此只有半小時路程,遂驅車造訪。多年夙愿終能如愿以償。來到大槐樹公園門前,一草一木都倍感親切,一種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據導游介紹,現今的大槐樹已是第三代了。前兩代因年歲久遠,或被水沖毀,或被風吹倒,但它們同源一根,一脈相承。眼前的大槐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蒼勁挺拔。駐足仰望,精神不由為之一振。歲月滄桑,盡在眼前……
世上的樹何至千萬,唯我對這棵大槐樹情有獨鐘。它成了遷民的見證,懷祖的寄托。大槐樹飽經滄桑,其作為歷史的見證人毫不夸張。社會動蕩,創傷極大,經年累月,難以撫平。穩定是個大前提,發展是個硬道理。凝望大槐樹,撫今追昔,睹物思情,人們會對我們的民族有更清晰的了解,對這個硬道理有更深刻的認識。